0325-0625 國立故宮博物院 -
探索亞洲-故宮南院首步曲 Exploring Asia: Episode One of the NPM Southern Branch



探索亞洲-故宮南院首步曲
Exploring Asia: Episode One of the NPM Southern Branch

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灣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2008/0325-0625
Gallery:105, 107

  國立故宮博物院將在嘉義太保地區建立南部院區,這是一座以亞洲藝術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探索我們所身處的亞洲。
從阿拉伯半島以東到太平洋西緣群島,這片被稱為「亞洲」的廣袤土地上,古老文明到處林立著;雖然從未有一統的亞洲,或共通的洲域意識,然而古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卻始終頻繁且從未中止。
  交流,通過陸路或海上的道路,以商旅貨販、使節往還、宗教佈道、僧侶朝聖、軍事征服、民族遷徙等方式,進行不同方向、不同速率的文化流動。無論思想信仰、技術工巧、裝飾形式,在接觸、好奇、模仿、融合的歷程中,都曾不斷的引致全面或局部的學習,在舊傳統中注入新生命,再次茁長、傳播。溯本追源,其實每件文物都透露著周緣文明捎來的訊息。
  所以,什麼是亞洲?不止於知道鄰居是誰,還在於彼此間有什麼樣的接觸?激盪出什麼樣的傳播、交流、競爭、融合的互動關係?此次,故宮從自身的典藏出發,選取「經典」、「佛教」、「織品」、「青花」、「茶文化」、「西潮」等六個亞洲文化中最具流動感的主題,探索亞洲藝術文化傳播、流通、變遷的種種樣貌。期許從亞洲思想、雕塑、器皿、穿著、飲食,以及面對西方思潮的態度等多元角度切入,讓我們更深沈的省思自身文化的特色。

0426-0615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反常-克利斯瓊‧拉夸
upcoming exhibition: Exploring Christian upcoming exhibion--Lacroix by Christian Rizzo & David Dubois



反常-克利斯瓊‧拉夸
upcoming exhibition: Exploring Christian upcoming exhibion--Lacroix by Christian Rizzo & David Dubois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8/0426-0615


  2007年, 克利斯瓊‧拉夸的訂製服系列屆滿20周年,他邀請了時尚設計師大衛‧杜布瓦及當代編舞家、時尚設計師克里斯汀.赫佐為他的20週年服裝展操刀,重新詮釋克利斯瓊‧拉夸的成衣系列,營造出迥異於大家熟知的克利斯瓊風格的視覺型態。
  首展應邀於法國諾埃爾莊園舉行的2007五月國際時尚與攝影藝術節中展出,獲得熱烈迴響。同年八月再度受邀至維也納舞蹈藝術節展出,結合劇場元素、音樂與時尚的精彩跨界合作,引發媒體的高度興趣,相關的報導持續不斷。
  有別於一般的服裝展,總是將服裝的完美呈現視為首要目的,並將服裝與人體間的肌膚關係完全抽離。這次的「時尚展」在呈現服裝時,企圖去除服裝的品牌神話與偶像化,讓衣物重新融入生活的節奏與步調,擺脫櫥窗設計中的鏡框式美學法則,透過模特兒生活化的穿著與日常姿態的重現,讓服裝與人體間的關係恢復現實中應有的縐褶感與空間感。
  展場設計創造出一個結合想像與凡俗的場域,並營造劇場的氛圍,凸顯了克利斯瓊服裝中的特有的淘氣性格與巴洛克語彙。也因著強調模特兒的寫實,空間反而流洩出某種魔幻超現實的氛圍。
  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從各自的角度看到了一個新的克利斯瓊,他們之間的合作,將克利斯瓊創作中流行時尚與務實精神的衝突,表露無遺。他們試圖在服裝的「 呈現」與透過服裝的符號「 再現 」,營造克利斯瓊美學中特有的衝突與落差。



0308-0525 台北市立美術館 -
伊東豊雄:衍生的秩序 Toyo Ito: Generative Order



伊東豊雄:衍生的秩序
Toyo Ito: Generative Order

台北市立美術館 大廳.1B
2008/0308-0525

  伊東豊雄(1941-)是近年來頗受國際矚目的日本建築師,2001年完成的「仙台媒體中心」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隨即在世界建築界掀起「伊東風潮」,2002年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
  伊東與台灣的建築因緣始於高雄世運會主會場的設計案(2005年),緊接著又在2005年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中勝出,2007年更受邀設計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館。可以設想在不久的未來,隨著伊東豊雄三個建築實體的完成,勢必為本地前衛建築的討論注入新的動能。各界對於這位國際級建築師即將在台灣實現的前衛建築,期待甚殷。


0315-0525 台北市立美術館 -
不設防城市: 藝術中的建築展 Open City: Architecture in Art

不設防城市: 藝術中的建築展
Open City: Architecture in Art

台北市立美術館 1A
2008/0315-0525

在今日,建築的概念已從個人最密切的家屋,向外延伸至城市、環境、國界等有形建物的聚合,並多元地指涉個人、集體精神世界的屏障,建築可以是有形的人造建物,也可以是個隱喻、一個指涉,泛指人與空間變換不拘的關係,它也凝聚了人們對美與善的無窮想望,成為藝術國度的一份子。「不設防城市」挪用自義大利導演羅伯扥˙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於1945執導的一部義大利電影「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描寫羅馬於1944納粹統治下的情況。英文片名「open city」也指第二次大戰時歐洲城市如巴黎等讓敵軍長驅直入以維護城市的完整不受攻擊。影片大量呈現陰沉灰暗的羅馬大街、黯淡的教堂與破舊民居,藉由城市街道烘托這動盪不安的時代,暗喩光明與黑暗勢力間的消長與角力。從羅塞里尼眼中不設防的動盪城市出發,光明與黑暗的意象隱喻了現代化城市的演變,城市空間為人們畫下由建築構築而成的文化疆界,進而劃分中央與邊陲、新與舊、善與惡、富裕與貧窮、理想與頹傾的界線。「不設防城市」同時也可延伸指城市由於過度發展,對生態與環保的疏於設防,或指全球化的結果,城市安全的無法安全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