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
Formless Form - Taiwanese Abstract Art
2012/0707-0902
臺北市立美術館1A.1B
視覺形象可分為自然形象與非自然形象,透過藝術家的技藝表現形式,使得造形世界愈來愈豐盛可觀。非形之形,意旨非自然形象的理念,強調造形在生命裡往往不安定游移,它處於不斷地流轉、變異,潛藏於試煉的迷宮中,尤其在藝術家的心智空間都有新詮釋的可能性,非形之形的誕生,不僅是生命理念的傳達意象,更是觸及直覺、想像、記憶、物質、時間、空間等多元課題。
整體而言,抽象藝術體系的發展背景,又可分為理性的抽象表現與感性抒情的表現,前者多半以嚴謹的幾何圖形與豐富的色彩變化,衍生出繪畫本身的訊息,假若從形式內容觀點而言,它比較傾向於思考與構成理念之探索;抒情抽象藝術,則以主觀豐沛的情感宣洩於畫面上,甚至於在潛意識裡挖掘藝術語言的可能性。自六○年代以來,台灣抽象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抽象體系,值得深入研究探索。本展由北美館策展,邀請台灣各個世代抽象藝術家的繪畫與雕塑,從李仲生到吳東龍,其中包括感性繪畫傾向:蕭勤、江賢二、楊識宏、陳正雄、黃銘哲、葉竹盛、賴純純、陳聖頌、薛保瑕、林兆藏、林鴻文、陶文岳、董心如。理性繪畫傾向:林壽宇、劉生容、朱為白、霍剛、廖修平、李錫奇、莊普、曲德義、胡坤榮、紀嘉華。抽象雕塑:李再鈐、李茂宗、高燦興、黎志文、楊柏林、姜憲明。本展邀請三十餘位台灣藝術家,計有近70件作品,具有心靈原鄉充滿張力的作品,展現自由豐盛的視覺隱喻以及非形之形的精神性。
0626-1125 學學文創志業(學學白色空間) - 阿爾瓦羅‧西薩:線條的美學
/
Comments: (0)
Alvaro Siza: From Line to Beauty
「阿爾瓦羅‧西薩:線條的美學」
「阿爾瓦羅‧西薩:線條的美學」
2012/0626–1125 週一至周日10:00 – 20:00
學學白色空間 XUE XUE WHITE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207號7樓
展覽介紹
旅行的線條
一隻筆、一本素描簿,西薩四處旅行,留下無數旅行的線條。
西薩喜愛旅行,童年時期到巴塞隆納的家庭旅行,埋下了他後來投身建築的種子。接著是葡萄牙的城鎮,馬托西赫斯、波爾多、里斯本;1979年以後的柏林、海牙、薩爾斯堡、威尼斯、馬德里、聖地牙哥、波士頓、洛杉磯、倫敦;2005年以後的首爾、安養、濟州島、東京;2009年以後的台北、台中、彰化、南京、淮安。旅行的線條紀錄了西薩建築生涯的足跡。
旅行的線條同時紀錄了西薩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西薩的旅行有時是沒有目的性、沒有地圖導引的,任何吸引他目光的景物皆可成為觀賞、描繪的對象,不論是一個人、一隻動物、一棵樹、一道牆、一棟房子、或一片山坡。描繪的過程一開始是自在而不精準的,緊接著是專注的觀察,然後逐漸轉進到確實掌握的輪廓。西薩在描繪完成後,就不再碰觸、不再修改,旅行的線條即刻儲存成為記憶的痕跡。
對西薩而言,旅行是脫軌的行動,暫時離開日常生活的規律與安逸,重新體驗環境改變的差異。差異愈大,對創作的衝擊愈強。眼睛的觀看與心智的運作,在每一次旅行中,透過線條的描繪,不斷地磨練發展,奠定了西薩的觀察力與想像力的基礎。當線條在圖面流動的瞬間,西薩保存了他旅行中珍貴的美感經驗,也創造了他在當下與未來連結的機會。
旅行的線條是西薩呈現給我們的另一種空間與記憶的美學。
劉舜仁 教授
0616-0805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
on July 1, 2012
/
Comments: (0)
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
One to All: the art of Wang Huaiqing
2012/0616-0805
臺北市立美術館DEF展廳
王懷慶1944年初生於北京。1964年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9畢業於該院研究院。因受業於倡導西方現代主義的吳冠中門下,王懷慶受其影響甚篤。在文革期間的艱苦環境中,仍然嚴謹執著的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美學觀與藝術性格,成就其當在今中國藝術家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王懷慶養成背景是油畫創作,但他所關注的不是繪畫中寫實與再現的問題,而是平面構成與色彩空間的抽象關係。早年王懷慶走訪紹興,為其建築空間與傢俱風格所震撼。黑白對應的節奏與張力,成為其爾後沉鬱的風格基調;90年代前後,藝術家作品尺幅與構成氣度上,越發開合自在,而創作語彙更獨立於物象之外;近年來的作品,藝術家更廣納筆墨精神與東方哲思入畫,更嘗試以雕塑物件詮釋空間的虛實對位。
此次策畫「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包含藝術家早中晚期40餘件作品,期能詳實介紹其創作脈絡。藝術家特別借題自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以呼應其創作「其從單純東方文化基因出發與當代表達形式相結合」的過程,及有感道生萬物聚散虛實及萬變不離其宗的生命實相。
王懷慶養成背景是油畫創作,但他所關注的不是繪畫中寫實與再現的問題,而是平面構成與色彩空間的抽象關係。早年王懷慶走訪紹興,為其建築空間與傢俱風格所震撼。黑白對應的節奏與張力,成為其爾後沉鬱的風格基調;90年代前後,藝術家作品尺幅與構成氣度上,越發開合自在,而創作語彙更獨立於物象之外;近年來的作品,藝術家更廣納筆墨精神與東方哲思入畫,更嘗試以雕塑物件詮釋空間的虛實對位。
此次策畫「一生萬:王懷慶藝術展」包含藝術家早中晚期40餘件作品,期能詳實介紹其創作脈絡。藝術家特別借題自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以呼應其創作「其從單純東方文化基因出發與當代表達形式相結合」的過程,及有感道生萬物聚散虛實及萬變不離其宗的生命實相。
0609-0902 臺北市立美術館 - 凝望之外/典藏對語
on June 17, 2012
/
Comments: (0)
凝望之外/典藏對語
Beyond Gazing / Communion with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臺北市立美術館2A.2B
2012/0609-0902
文字語言之外,圖像語言,應該是人類最有效的溝通工具之一。以「凝望之外/典藏對語」為題策劃之2012年典藏展,為展現典藏作品圖像語言、揭示藝術意義及時代文化象徵,特別安排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望」關係。期望觀眾在賞覽一組組相互呼應的圖像過程中,藉由作品之間形式及內容的連結,以及展間與展間的議題對應,讓作品與作品、人與自己、人和歷史產生對語與共鳴。展出內容以人物/文字/符號/自然風土/花鳥植物等題材共分7個展間,特選本館典藏50餘件作品,展出作品年代橫跨自1920年至2009年,包括近年新進收藏作品,以及近年修復完成之作品。並為了紀念年初以百歲高齡仙逝的郭雪湖先生,特闢專區,將本館所收藏之郭雪湖作品全數展出,讓美術館珍貴的藝術資產共享於觀眾面前。
0720-1819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畫作
/
Comments: (0)
Paintings by Gustav Klimt
Taiwan 2012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畫作
紀念他的150周年誕辰
臺灣 2012
2012/0720-0819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5號
免費入場
0511-070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 紐約遊歷計畫
on May 31, 2012
/
Comments: (0)
紐約遊歷計畫 New York Travel Progra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2-3展覽室
由七位年輕藝術家——李孟杰、李承亮、余政達、羅智信、廖震平、陳亮璇、葉振宇——共同參與的聯展「紐約遊歷計畫」,源起於兩位旅居紐約的北藝大校友張力山、賴嘉玲夫婦所創建的同名計畫,這個全由私人資助的駐地創作計畫,自2007年起,透過向北藝大在校生進行徵選,獲選者將可免費到紐約遊歷一個月。
作為聯展,「紐約遊歷計畫」雖可視為年輕藝術家結束旅程後的成果展現——但必須強調,如同駐地計畫所希望達成的,是藉著紐約豐富的藝文環境來衝撞 年輕創作者,使其進一步逼近理想的自主創作狀態,也因此,儘管本展引入了某種策展機制,這個機制本身卻僅是為了提供論述參照,關於展覽的要旨,仍然指向這群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表現,而不是為了回應駐地計畫本身。
但這些作品仍呈現出某種共同特徵:城市生活的某種移置經驗。城市,作為源自西方的現代性空間,既是人口匯聚之處,同時卻也錯雜著——為了達成這匯 聚——必須更早完成的分離。我們尤其會在這群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窺見,移置經驗轉而被用來突顯某種雙向運動:一個朝向未來的運動,卻也在這必然要遭遇更多它者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必須要喚回什麼的運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2-3展覽室
kdmofa.tnua.edu.tw
2012/05/11-0708
週二至週日10:00am~5:00pm
2012/05/11-0708
週二至週日10:00am~5:00pm
由七位年輕藝術家——李孟杰、李承亮、余政達、羅智信、廖震平、陳亮璇、葉振宇——共同參與的聯展「紐約遊歷計畫」,源起於兩位旅居紐約的北藝大校友張力山、賴嘉玲夫婦所創建的同名計畫,這個全由私人資助的駐地創作計畫,自2007年起,透過向北藝大在校生進行徵選,獲選者將可免費到紐約遊歷一個月。
作為聯展,「紐約遊歷計畫」雖可視為年輕藝術家結束旅程後的成果展現——但必須強調,如同駐地計畫所希望達成的,是藉著紐約豐富的藝文環境來衝撞 年輕創作者,使其進一步逼近理想的自主創作狀態,也因此,儘管本展引入了某種策展機制,這個機制本身卻僅是為了提供論述參照,關於展覽的要旨,仍然指向這群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表現,而不是為了回應駐地計畫本身。
但這些作品仍呈現出某種共同特徵:城市生活的某種移置經驗。城市,作為源自西方的現代性空間,既是人口匯聚之處,同時卻也錯雜著——為了達成這匯 聚——必須更早完成的分離。我們尤其會在這群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窺見,移置經驗轉而被用來突顯某種雙向運動:一個朝向未來的運動,卻也在這必然要遭遇更多它者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必須要喚回什麼的運動。
0414-0603 臺北市立美術館 - 尤利安.羅斯費爾德「製造–世界」
/
Comments: (0)
尤利安.羅斯費爾德「製造–世界」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D~E~F
2012/0414-0603
「製造-世界」為德國藝術家尤利安.羅斯費爾德(Julian Rosefeldt)首度於亞洲舉行的大型個展,內容為2001至2011年間重要的六件影像裝置及十九件攝影作品。為充實整體展覽概念,攝影作品除了出自影像裝置的定格攝影,也涵蓋幕後拍攝現場,以及《愚人船》(The Ship of Fools)、《聲音製造者》(The Soundmaker)、《完美主義者》(The Perfectionist)等作品。
羅斯費爾德的影像有著嚴謹的真實感,他擅用電影手法中的場面調度,讓精準規劃的視覺空間,透出冷冽而疏離的感覺。但弔詭的是,這些被建構出真實性的場景,卻在影像的不同環節中,帶給我們虛幻的曖昧存在感。藝術家不避諱地讓我們看到場景的建構,看到他如何打造出一個個相異的世界,以及如何透過畫面人物儀式性的重複動作,讓觀者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荒謬元素。
在「製造—世界」展覽中的影像有如建立在表象及幻覺中的隱喻。觀看影像時,我們幾乎以為那就是真實的生活片段,藝術家卻讓觀眾的期待牽引出更大的想像空間。羅斯費爾德的影像猶如洋蔥似地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場景。在精心構築出的畫面及空間中,觀者的視線不自覺地跟隨著詩意而精確的影像流轉,從一個場域轉換到另一個場域,與影像中人共遊其中。藝術家處理影像裝置的熟練與精細度,讓作品自然而然散發出優雅的魅力。他耐心地調整畫面布置、聲音、色調等層次與細節,讓影像保有逼真的寫實感,兼冶浪漫的氣質。只有當我們終於自影像中抽離、冷眼旁觀這個劇場般的世界,方才意識到,我們就像薛西弗斯一樣,日復一日在重複的模式中徒然建構自身的真實。
藝術家簡歷: 尤利安.羅斯費爾德(1965年生)曾於慕尼黑與巴塞隆納研習建築。自1999年起居住與工作於柏林。2009年受威瑪的包浩斯大學之邀,擔任該校媒體藝術與媒體設計系客座教授;2010年成為慕尼黑的巴伐利亞皇家藝術學院電影與媒體藝術系之一員,並自2011年起於慕尼黑藝術學院擔任數位及時間媒體藝術教授一職。
0225-0520 高雄市立美術館 - 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
on February 25, 2012
/
Comments: (0)
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
2012/0225-0520
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http://elearning.kmfa.gov.tw/Francis%20Bacon/
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因此本館特與法蘭西斯.培根義大利素描基金會(Francis Bacon Italian Drawings Foundation)合作,引進大師遺作,推出培根素描亞洲首展。本展以培根的素描等原作為主軸,搭配其生平和畫室圖像的呈現,展示培根如何以渾融的色 彩、充滿力量與速度感的線條,畫出一張張模糊難辨的面貌,揭開皮相背後那屬於當代社會的集體精神狀態。此批作品的面世在藝術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在學 者Edward Lucie-Smith等的研究下,推翻培根皆是以油彩直接在畫布逕行作畫的論調,揭露了培根創作的珍貴線索。本館期能藉由本展,讓觀眾對培根創作的心境 與及技巧脈絡產生更深刻的認識。